EN
师生风采
“没有一帆风顺的生活,但每一次努力都离目标更进一步” ——我校教师向瑾的前行之路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19-06-17|浏览人次:13833

    本网讯(记者 熊旸 吴莹)她因为年轻时的那股拧劲儿,开始步入探索雕塑与陶艺的大门;她不满足于重复的教学现状,毅然远赴韩国读博深造;她追求卓越,获批我校乃至湖北省民办高校第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作为老师,她不断充实自我,希望给予学生更多;作为学者,她感恩一路相遇的导师,更在雕塑、陶艺、工艺设计三个艺术领域不断躬身实践、磨砺问道……这位80后美女老师,正是我校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向瑾。

向瑾近照

 

“早期学习雕塑是一股子拧劲儿”

    向瑾对于雕塑的热爱,源于自己年轻时的那股“拧劲儿”。2000年刚过完年,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开始招生。为了考进雕塑专业,她一个人冲进了雕塑系教室,向正在上课的项金国教授表达了自己希望学习雕塑的诉求。
    面对这位“莽撞”的学生,教授不但没有生气,还给了向瑾一个机会,让她试着在课堂上做一做雕塑。可是向瑾没有工具,也不懂方法,她便仔细观察别人怎么做,然后有样学样,没做好就不去吃饭……她对于雕塑的那股钻劲打动了项老师,项老师不仅开始教她如何做雕塑,还帮她做了人生中的第一把雕塑刀。
    这把雕塑刀给了向瑾极大的鼓励和自信,她甚至每天抱着雕塑刀睡觉,那段日子也成为她人生中永恒的快乐记忆。后来,她以第三名的成绩考进了雕塑系,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雕塑之路。

向瑾老师雕塑习作《女人体》

    向瑾说,在学习这条路上,她遇见了很多恩师,他们的教导与鼓励让她受益终身。项金国教授为她打开了雕塑界的大门,孙绍群教授又给了她“我可以做到”的自信,傅中望教授给了她坚定创作的勇气。正式学习雕塑后,孙教授带她参与了武汉江滩古生物化石的浮雕制作,这段实操经历让她收获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让她从那个不太自信的小孩渐渐开始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傅中望教授指导她完成的毕业作品《约定》,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和平•繁荣”雕塑巡展后被收藏,更加坚定了她对专业的执着。
    本科毕业之后,向瑾开始步入陶艺的探索世界。她说,天降的福气让她获得了跟随李正文教授学习陶艺的机会,李老师不仅仅教她制作陶艺,更传递给了她研究与探索的快乐。“如果要问我为什么对专业有这份热爱,那是因为跟着恩师们学习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他们对专业的热情和执着,所以,对专业的追求已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

 

不满于重复教学,她选择远赴韩国,再做回一次学生

    走上教学岗位之后,向瑾始终坚持着对专业的热爱和执着。十几年来,她在学术研究和雕像工程、陶艺制作方面不断耕耘,先后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完成了数十件雕塑、陶艺作品,其中不少论文为收入北大核心、南大核心、CPCI检索,也有不少雕塑、陶艺作品获得了大大小小各类奖项,但她却没有满足于此,甚至开始感到迷茫。
     “在教学岗位上十几年,重复太久了,已经没有什么可给予了……最后在我爱人的鼓励下,尝试去韩国读博,换个环境,想在纯粹的学习环境里找回自己,找回方向。”就这样,做了十几年老师的向瑾,决定背起行囊、远赴韩国,再做回一次学生。

向瑾老师在施釉课程上

    然而,赴韩攻读博士学位的道路远没有那么轻松。首先,她要面对的是两国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相比国内艺术设计类的论文,韩国研究最大的区别可能是研发过程中科学的数据设定与统计,即产品研发的实用性。”所以,在完成毕业论文的那段日子,她需要每天泡在研究室里计算数据、修改论文,为此她还学习了从未接触过的陶瓷氧化物化学式配方计算。
    “以前总听读博的朋友说要秃头了,始终认为是开玩笑,自己去证实了一把确无虚言。”向瑾坦言,进入博士毕业论文的攻坚阶段以后,生活不规律、熬夜成为家常便饭,这时掉头发已是小事,心脏负荷不了才是大事。
    在完成毕业论文最困难的三个月里,导师给了她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整整三个月,导师从早到晚修改她的论文,还经常和其他教授一起讨论到深夜,她的毕业论文有时间记录的修改就有81稿。但最让她感动的,是导师为了带她研究高丽青瓷出土物和窑址,亲自驱车9小时带她往返康津,回学校后一刻也没有休息,而是直接进了研究室,和她一起继续整理资料、修改论文。“导师为了我的论文,尚且可以用心到如此地步,所以我没有任何借口,不努力完成研究。”
    虽然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十分艰辛,但向瑾也从中体会到了研究与发现的乐趣。向瑾坦言,韩国的设计类论文多是对研究过程的总结,他们首先需要假定各种可能,然后通过实验每一个步骤,来论证最初的假定是否正确。不论假定的理论在实验中是成功还是失败,但每一次的数据积累都离成功更进一步,所以论文写作不再是负担,而是发现与解决的成就感。
    向瑾相信,在读博期间所学到的研究方法一定是终身受益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她会更多地引导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通过研究去体会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五块奔走的五花肉”游走在7月的窑址间

    如果说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是艰苦与快乐并存的一场修行,那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紫砂艺术史研究》更见证了向瑾一路的成长。向瑾坦言,刚开始主持这一项目时,她还没有接受博士论文的训练,对于实质性的研究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起初申请项目时,她还是在2016年大年三十那会儿熬了两个多星期,才完成了课题的申报。项目获批后,她才了解到,这是我校,也是湖北省民办高校中获批的第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正式开始研究后,70多岁的李正文教授不仅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给了课题组不少指导和帮助,甚至还用书信帮她联系、安排与国家级紫砂大师的见面访谈机会……恩师的悉心指导,让最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她,渐渐理清了方向。
    研究的过程总是艰辛的。向瑾笑称,为了做好实地考察,她和课题组的其他几位成员常常在7月的高温下,顶着快要中暑的身体,奔走在各位专家和窑址之间,他们几人因此还有一个难忘的戏称——“五块奔走的五花肉”。

调研团队采访紫砂大师徐秀堂先生

    “研究过程,甘苦自知。”回忆起读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项目的近几年,向瑾表示有苦也有甜。研究虽苦,但她收获了所有导师的帮助,收获了异国他乡的几位知己,也收获了无法重来的不后悔的人生。

 

    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的这些年,向瑾终于找回了自己的方向。今年年初,她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韩国东义大学工艺设计专业博士学位。3月,她重新回到了熟悉的教学工作岗位,用自己所学授业解惑。目前,她的国家社科项目已完成前期调研和数据采集,和成员一起发表了六篇论文,专著的初稿已完成一半。接下来的日子,她将按计划完成国家课题的结项,同时在校陶艺馆谢跃教授的引导下尽可能多地在参与、组织一些专业性活动,并让自己回到专业领域,重新进入创作状态。
    面对未来,向瑾学会了相信自己,因为她知道,“没有一帆风顺的生活,但每一次努力都会离目标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