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38名学子用VR技术重塑武汉经典地标 带你感受不一样的大武汉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18-09-14|浏览人次:11978

    本网讯(记者 吴莹 陈洁)VR视角下的大武汉是什么样子?秀丽、奇幻还是五彩斑斓?9月13日,在我校刚刚结束的中法艺术交流“VR工作坊”课程上,38名学子将江汉路、汉口江滩、起义门等地标性建筑拆解重构,用独特的VR视角展现了肉眼看不见的武汉。


戴上VR眼镜与江汉路“肩并肩”

    当日下午,我校藏龙美术馆展出了这38名学生设计的5组VR作品,学校常务副院长周向阳、董事魏彬等校领导和法国指导教师Jerome DUVAL、Jano HA出席展览开幕式。展览现场,观众戴上VR眼镜亲身体验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武汉梦幻夜景。

“VR工作坊”结课时学生们进行作品汇报。刘恒 摄

    作品《城市之形》便是这样一组代表,它将江汉路和光谷步行街的夜景进行重构,用巨人视角再现繁华热闹的武汉。戴上VR眼镜,熟悉武汉的观众能一眼分辨出江汉路“周黑鸭”“鲍师傅”“大汉口城”“麦当劳”等具有视觉代表的霓虹灯及高层建筑,它们都以与观众等高的形式呈现。随着观众走动或旋转身体,眼镜中呈现的光影和建筑也随之千变万化。
    “现实中人们都在扮演蚂蚁的角色,被高楼大厦包围,很少有把俯视城市的感觉。”《城市之形》设计团队成员、艺术设计学院大四学生杨艺凡介绍,团队利用VR技术将人与建筑的视觉距离拉近,让观众体验“巨人”视角,与这些地标建筑“肩并肩”,对武汉的繁华产生更加别致的观感。

作品《城市之形》截图。

作品《烟火》截图。

作品《无中生有》截图。
 

跨专业组合让新思维不断发酵

    为了搜集VR视频的素材,杨艺凡和小组成员多次前往江汉路和光谷取景,有时拍摄到半夜11点才收工。之后,小组7人按专业及特长进行分工,分别负责素材处理、视频剪辑、Unity建模、文案策划、翻译等任务。
    据了解,参与“VR工作坊”的38名学生均采用这种跨专业混搭模式进行分组,大家分工协作,各展所长。这一学习形式颇受学生欢迎,“不同专业思维碰撞在一起,会产生各种‘脑洞’”。杨艺凡说,当然也免不了争论,“谁的提议效果好就听谁的。”

法国指导老师Jano HA对学生进行指导。

    此次“VR工作坊”以“梦想之城——武汉”为主题,从开课到结束只有短短9天时间,来自法国的知名数字设计师、电影导演Jerome DUVAL和电子游戏艺术指导Jano HA手把手教学生使用Unity 3D、Playmaker等软件,并在学生设计作品过程中进行指导和修改。
    “虽然都是以武汉为题材,5组学生作品完成后都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性,大家眼中的梦想之城各具特色。”Jerome表示,学生们正在实现创作的未来,“繁华的中国城市正在成为现代艺术家的创意源泉,而VR也逐渐成为新型视觉体验的重要工具,相信这些学生都将成长为未来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为公众创造出更多超越现实的VR世界。”

法国指导老师Jerome DUVAL带领学生体验VR视频。
 

虚拟现实技术重构热闹大武汉

    除《城市之形》外,另外四组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展现年轻人眼中的武汉,让人耳目一新。
    作品《Seek Me》用人来人往、车流匆匆的热闹景象,衬托“我”的孤独无助,表达大城市生活的迷茫感,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作品《烟火》用武汉特色美食来呈现本地特有的市井文化,应用VR技术颠覆传统宣传方式,向人们展现美食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作品《无中生有》取材于起义门、汉口江滩、藏龙岛等地,将武汉古建筑遗址与现代建筑穿插融合,打造出一个古中存现、现中透古的平行世界。作品《迷城》以车流、路标、红绿灯、十字路口等意向,来表现人生道路上面临的各种抉择。

法国指导教师Jerome DUVAL为学生颁发结业证书。舒信傲 摄

    “学生能在短短9天时间内取得成绩,与中法艺术交流项目采取的开放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息息相关。”周向阳表示,此次“VR工作坊” 项目对我校所有专业的教学都有借鉴作用,希望老师们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启他们不同的学习视角。

参加“VR工作坊”的师生在开幕式上合影。舒信傲 摄

    据悉,此次中法艺术交流VR工作坊作品展将持续至9月21日,广大师生可自行前往校藏龙美术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