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我校成龙影视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2021级学生李天奇的首部个人诗集《随海》,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诗集精心收录的二百余首作品,以细腻笔触勾勒、深邃哲思启迪、澎湃青春气息迸发,全方位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对生命、自然与人文的独特感悟,一经推出便在校内外文学爱好者中引发广泛关注。
以诗为舟,自由徜徉在思想之海
《随海》诗集分为“鹤云游”“天知曲”“海无声”三个篇章。其内容丰富多元,既有对校园生活的诗意描绘,如同一幅幅生动的青春画卷;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与反思,尽显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更有对自我成长的深度剖析,字里行间透露出成长的困惑与坚韧。这些作品均为李天奇近三年在校期间潜心创作。
诗中既有“我的躯体是熊熊燃烧的篝火/是草场隐秘的风声”这般充满青春锐气的豪迈之语,也有“在远山之中是远山/在江河之中是水流”这般蕴含沉稳哲思的深邃之言。其语言清新自然、灵动飘逸,意象丰富多变,充分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与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近年来,李天奇成功加入河南省作协,并成为《作品》杂志新人奖评刊员、《青年文摘》青菜未来小编训练营成员。他的作品屡获殊荣,曾获“求是杯”国际诗歌大赛全国三等奖、湖北省区一等奖,《作品》杂志2023年度新人奖以及第四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优秀奖等。
“《随海》诗集的成功出版,得益于学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浓厚育人氛围。”李天奇称道。学院肖莉老师也给予高度评价:“《随海》是校园文化与个人才华完美碰撞的结晶,生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创新精神。”
创作密码,凌晨未眠的灵感捕手
“写作于我而言,恰似于黑夜中洞察真理的明灯。”在接受采访时,李天奇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灵感黑匣子”——微信上记满信息的文件传输助手。他笑着回忆道:“去年在城市街头凝视黄昏,脑海中突然闪过‘弹江汉平原上的城市的银河’这句诗,差点因为没有第一时间记下来而懊悔。”灵感总是一闪而过,白天被喧嚣淹没的思绪会在夜晚睡前暗潮涌动,他一直强调,如果有好的创意就要起身记下来。
李天奇的创作习惯带着一种近乎固执的仪式感。凌晨三点,当整个校园都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他的宿舍窗户内却依然亮着灯。屋内,一位诗人正与黑夜深情对话。桌角那盏调至最暗的台灯,在稿纸上投下如海浪般起伏的光影。
“武汉求学的经历给了我很多滋养。”站在八佾楼天台上,汤逊湖的美景尽收眼底,这让他记忆中的蓝海与眼前的湖水在诗行中产生了奇妙的共鸣。在他的创作地图上,标记着许多校园坐标:黑匣子的舞台灯光成为他诗句中灵动的意象源,竹林里的小径激发了他篇章构思的灵感,清晨的校车行驶声化作了他创作的节奏基底。
“有一次入梦前,大脑如电影般快速播放着记忆片段,我对其中的情节进行着如生活般的选择,这个画面后来成了《夜深梦事》的核心隐喻。”这种将具象经验巧妙转化为抽象诗意的能力,让他的作品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思想的锐度,令人回味无穷。
破圈成长,斜杠青年的多维进击
从麦田间度过的童年,到如今随海而游的青春岁月,李天奇正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从诗人到复合型文化创作者的华丽转身。这位00后作家凭借着强大的学习力,在文学、媒体与专业的交叉领域不断开拓着自己的疆域。
“我不是所谓的时间管理大师,”他解释道,“只是找到了不同创作形态之间的共鸣频率。”这种系统化的自我经营方式,让他在保持诗人敏感特质的同时,也拥有了媒体人的敏锐洞察力。“作为一位年轻诗人,他尚有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了虔诚与孤勇,呈现出了成为优秀诗人的气象。”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执浩对他不吝赞赏。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他望向窗外正在苏醒的校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想继续做语言的潜水员,在生活这片浩瀚的海域里,打捞那些被忽略的闪光时刻。”此刻,晨光正温柔地掠过他笔记本上未干的新诗句:“划破穹空的理想箭矢,是青春的另一种代名词。”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吴茹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