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陈维 通讯员 何艺斐)“我不是容器,而是正在生长的语言。”5月26日下午,成龙影视传媒学院2021级舞蹈表演专业环境舞蹈《语言·寓言·童话》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精彩上演,这场由当代戏剧舞蹈艺术家、成龙影视传媒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学科带头人殷梅教授及其创作团队精心打造的毕业展演,以“纸”为核心元素和载体,将诗歌审美与当代艺术理念巧妙融合,为观众呈上了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连接身体与情感的视听盛宴。
成龙影视传媒学院2021级舞蹈表演专业环境舞蹈《语言·寓言·童话》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精彩上演。刘恒 黎艺丁 摄
“舞蹈灵感源自对‘身体与存在’的哲学思考。团队打破传统舞蹈叙事边界,将身体视作‘活着的寓言’,探寻其连接自然、情感与超现实的媒介作用,并以‘深林’为核心隐喻,从‘自然之躯’‘情感之境’‘魔幻之维’三个维度构建灵感体系。”本次展演创作执行、成龙影视传媒学院表演系系主任何艺斐介绍,“自然之躯”取材原始部族仪式与现代舞即兴,将树的生长等自然意象转化为肢体语言,“情感之境”则用身体的张弛韵律具象化出生、爱恋、离别等人生关键时刻的复杂情感,“魔幻之维”借克莱因蓝与超现实舞美装置模糊现实与梦境边界,让肢体突破物理限制成为穿越时空的诗意符号。
舞者们在模拟“树干”的巨型画布间,以脊椎的蜿蜒扭曲、关节的遒劲迸发,诠释着创伤与新生的哲学深意。刘恒 黎艺丁 摄
人形纸雕塑、碳痕绘画、稻米流动……表演过程中,48位舞者巧妙借助场地地势,以自身身体为艺术载体,将现代舞与这些装置艺术元素融为一体进行即兴创作,将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转化为肢体语言,带领观众在虚实交错的景象中,引发对身体叙事、艺术与生命关系的深刻思考。
舞者们与克莱因蓝人形纸雕塑互动。刘恒 摄
“这些人脸轮廓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集体记忆中那一道道‘凝视’。”在“记忆群像”创作环节,舞者们手持碳棒,于场地一侧的白墙上即兴挥洒。碳棒在墙面轻重缓急地“游走”间,11幅抽象的人脸轮廓渐次浮现,共同勾勒出“未完成的肖像群像”。
在“记忆群像”创作环节,舞者们手持碳棒在白墙上即兴绘画。刘恒 黎艺丁 摄
进入“稻语仪式”环节,两名舞者怀抱铜钵,赤足踏上展厅中央象征“土壤之路”的两处巨型纸张,沿斜坡自上而下一边缓缓前行,一边倾倒稻米。稻米簌簌坠地的沙沙声与舞者的呼吸形成复调,构建沉浸式“声音剧场”。在白色纸张上,舞者的足印与金色稻米流动的轨迹交织,形成一幅动态装置画。
“稻语仪式”环节,两名舞者怀抱铜钵缓行在展厅中央两处巨型纸张上,倾倒稻米。刘恒 黎艺丁 摄
“斜坡上起舞,要调匀呼吸节奏,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肢体动作与重心把控上,以找到身体平衡点,确保动作加速推进时身姿稳健。”演出结束后,舞蹈表演2102班的伍金科同学感慨道,从最初的创意构思,到“落地”舞台;从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训练,到正式演出时的精彩演绎,这一过程不仅突破了自身思维局限,更领略了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
“最大的挑战在于,自己在斜坡位置独舞时,其他同学皆保持同一姿态,如此定会吸引众多观众瞩目,内心压力陡增。”舞蹈表演2101班的秦池恩同学为适应这一场景,他通过反复练习力求动作精准自然、灵动流畅,还主动邀请老师、同学从旁指导开展“脱敏”训练,学会接受现实、正视自身,与压力共处。
“同学们在创作中敏锐捕捉现场观众的参与动态、环境声音的细微变化,灵活自如地调整动作,展现出超凡的协作能力,达成了‘人即艺术、艺术即生活’的沉浸式境界。”何艺斐表示,这场毕业展演,不仅是同学们专业能力的精彩绽放,更连接着同学们对生命、情感与世界的深刻洞察的外化彰显。
(来源:成龙影视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