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行走的思政课”打造文化IP诠释武汉英雄气质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5-07-23|浏览人次:392

    本网讯(通讯员 崔璐 艾雨婷 苏小琼)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将红色思政教育与艺术创作巧妙融合,组建“通衢万象·设绘英雄”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探寻武汉“英雄”品格,聚焦20个武汉代表性文化IP,以立体拼图、绘本等多元艺术作品,从青年一代独特视角,创新呈现武汉英雄气质。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衢万象·设绘英雄”社会实践团队合照。

    团队成员深入武汉三镇,实地探访了武昌起义旧址、盘龙城遗址、火神山旧址等20个承载英雄故事的文化地标。“立于这些镌刻英雄印记的土地,历史的厚重与感召力扑面而来,这是我们汲取设计灵感最直接、最深刻的源头。”队员李欣表示,团队成员通过现场测绘、史料研读、专家访谈等方式,全面领悟武汉所蕴含的英雄精神与文化特质,积累了大量设计素材。

团队调研场景。

    在设计创作阶段,团队基于前期调研成果,将文化地标划分为“九省通衢,英雄之地”“人文荟萃,英雄史诗”“华中第一,英雄时代”“江湖本色,英雄之城”四大主题篇章,并依据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组建了四个与之对应的设计小组。各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协同合作,设计出了一系列兼具思想内涵、艺术美感与时代气息的原创作品。

    “乐高巧绘交通史诗画卷。”作品《武汉脉络:一幅拼出来的交通史诗》以立体乐高地图为载体,聚焦长江大桥、江汉关、汉口租界码头等地标,融入码头号子、湖北评书、湖北渔鼓、楚式漆器纹样及武汉高铁等元素,通过模块化设计,拼接出武汉交通全景,尽显城市空间脉络与古今变迁。而童趣绘本《九凤朝阳:武汉英雄时空录》,则借主角陆小阳奇幻穿越,串联起盘龙城御敌、护文物、会诗仙,寻时空胶囊、改良汉阳造、救子期,参与首义起义、见证火神山建设等八个古今英雄事迹,以童趣笔触展现武汉“用文明御灾难”的英雄文化与不屈精神传承。

《武汉脉络:一幅拼出来的交通史诗》立体乐高地图。

《九凤朝阳:武汉英雄时空录》绘本内页。

    “中国光谷”代表科技创新前沿,“中国车谷”代表先进制造,团队将这两大IP跨界融合,推出“楚韵智谷”系列盲盒。盲盒包装植入光谷特色产业元素,内含五款融入光纤光缆特征的车模,对应东风雪铁龙、东风风神、路特斯、本田思域、岚图等品牌。车身“英雄武汉”字样体现传统美学的国潮纹样、中式斗笠……独具匠心的设计生动展现了武汉作为英雄城市在逐梦新时代的硬核实力与创新魄力。

 

“楚韵智谷”系列盲盒。

    “汉小铺”“面小侠”“马小奔”“言小茗”,这些独具匠心的原创“大侠”IP形象,源自作品《汉派侠影录》。该作品巧妙融合热干面、扁担、赛道线条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将武汉的过早文化、汉正街商贸、城市马拉松,以及地方方言等代表性元素紧密联结在一起,传达出“守护城市、传递善意”的核心理念。设计团队在创作过程中,还将团结互助、拼搏进取、文化自信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融入其中,塑造出兼具城市“文化摆渡人”与“温情守护者”的侠者形象,趣味地展现了武汉敢为人先、坚韧拼搏的城市精神,以及市井生活中那份鲜活的温情与幽默,以增强青年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汉派侠影”IP形象。

    “实践团队深度融合专业知识、创意设计与思政教育,经过扎实调研与创意转化,把‘英雄城市’概念化为可触可感可传播的文化IP,用设计语言生动讲述武汉英雄品格,这是‘大思政课’的鲜活例证。”团队指导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崔璐称,将进一步依托学校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引领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体悟城市红色文化,于专业创作中提升思想认知,把思政之“魂”融入艺术之“形”,达成思政铸魂与专业育人同频共进。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陈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