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项凡瑜 向鋆潞 吴镇江)支教助学关爱儿童,科技为民赋能城乡,彩绘墙面扮靓乡村……这个炎炎夏日,有一群武设学子满怀热忱与担当,以知识作楫、爱心为舵,踊跃投身乡村与社区的广阔天地,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江夏乡村振兴注入蓬勃能量。
“头脑特工”:从智启未来到“科技为民”
“哇!电脑竟然能画画!”“太厉害了,我能自己编程咯!”在丁家山社区,孩子们聆听了智能工程学院“头脑特工”实践队精心打造的“少儿编程启蒙”课,惊叹连连。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悉心手把手教导下,不仅认识了计算机,还亲自上手操作了一番,体验了电脑绘画带来的无穷乐趣。他们现学现用,利用Scratch编程软件,发挥创意,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动画作品,更运用Vsual软件,制作出简单的网页。
智能工程学院“头脑特工”实践队在丁家山社区为孩子们上“少儿编程启蒙”课。
孩子们的编程“作业”展示。
除了实操课程,实践队还陪孩子们前往湖北科技馆开展研学,带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人工智能、机器人、航天科技等前沿科技成果,一同观看纪录片《皮皮的火星梦》,孩子们兴奋得小脸通红,欢呼雀跃,在寓教于乐中深切感受科技的强大魅力。
“头脑特工”实践队陪孩子们在湖北科技馆开展研学。
科技为民,赋能城乡。实践队还深入纸坊、金口、鲁湖等乡村地区,向当地村民普及防诈知识,为老年群体提供AI助老专项服务。队员们为老人细致讲解智能手机操作方法、AI语音助手使用技巧,以及防诈骗实用策略,助力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畅享科技带来的便利。老人们乐呵呵地说道:“学会了识别诈骗信息,还能用上语音助手,生活方便多了!”
自然课堂:小纸杯“大魔法”“筑梦”成长
在土地堂社区的创意课堂上,孩子们正专注地用彩笔为纸杯涂色,原本寻常的纸杯在孩子们笔下瞬间变身斑斓“小画布”。接着,他们将装饰好的纸杯错落有致地巧妙堆叠,搭建出一座创意爆棚的“纸杯塔”。
环境设计学院“筑梦”志愿服务队在土地堂社区教孩子们在纸杯上画画,搭建“纸杯塔”。
这是环境设计学院“筑梦”志愿服务队为孩子们开设的手工课。服务队自创“暑期学堂+自然课堂”模式,连续两年来到社区,为孩子们开展手工、扎染、绘画等美育活动。这一模式既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收获了快乐,又为社区居民解决了暑期孩子的看护难题。
社区孩子们手持自己制作的“纸杯风车”与志愿者合影。
在志愿者的激励下,孩子们“乘胜追击”,兴致勃勃地尝试制作“纸杯风车”。当第一架风车在窗边“呼呼”飞转时,孩子们的热情瞬间高涨。不一会儿,五彩缤纷的风车便摆满了教室。微风拂过,风车的“叶片”载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悠悠地旋转起来。
孩子们制作“纸杯风车”。
“中了!耶!”“我也想试试!”手工创作结束后,孩子们将纸杯摆成目标阵,兴致勃勃地玩起纸杯投掷游戏。他们全神贯注地瞄准目标,铆足劲儿将小球朝杯中掷去,“叮……叮……”小球成功落入纸杯,霎时间,喝彩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个个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展身手。
孩子们玩起纸杯投掷游戏。
光影行动:让乡村墙面成为“会说话的风景”
与此同时,成龙影视传媒学院光影行动“回乡回响”志愿服务队活跃在乌龙泉街道的村村巷巷,他们发挥专业所长,执笔为乡村精心雕琢出焕然一新的容颜;以镜头为眼,精准“捕捉”乡村蜕变的动人轨迹与靓丽风光。他们赋能乡村振兴的事迹,受到了学习强国、湖北日报客户端、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江夏融媒等多家媒体平台的报道。
成龙影视传媒学院光影行动“回乡回响”志愿服务队墙绘作品。
“我们画的不是墙,是乡村的未来想象。”走在乌龙泉街道的大街小巷,志愿服务队的墙绘佳作随处可见。这些作品巧妙地以山水为底色,以人文为创作脉络,把流传的民俗故事、四季更迭的田园风光定格成永不褪色的风景。
光影行动“回乡回响”志愿服务队队员在乌龙泉街道绘制墙绘。
“这些墙绘,不仅给乡村环境披上了绚丽的外衣,还成为了村民日常驻足的‘乡愁展厅’,以及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指导老师吴镇江说,“同学们笔下挥洒的每一抹颜料,都是对乡村美学的深情重塑与传承。”
“我们要让大家都能见证乌龙泉的艺术蜕变,吸引更多人关注这片土地的美好。”志愿服务队运用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深情讲述墙绘创作的点点滴滴、新农村建设的动人故事,并精心剪辑成短视频,在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助力乌龙泉的乡土文化走出深巷,闪耀光彩。
光影行动“回乡回响”志愿服务队墙绘作品。
这个盛夏,武设学子们以炽热的青春,活跃在乡村和社区,无论是支教课堂上的寓教于乐,还是科技为民的用心用情,无论是自然课堂里的创意无限,还是光影行动中的“艺术”绽放,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智能工程学院 环境设计学院 成龙影视传媒学院 编辑:陈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