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刘甜 徐林林 郭瑾)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课堂从校园延伸到美术馆,当思政元素在学生的画笔之下、镜头之中以及创意构思里被逐一诠释——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教学课,于武汉市美术馆琴台馆精彩上演。
近期,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授课教师徐林林、廖慧琼、刘甜、郭瑾,携手环境设计学院教师金田野,带领环境设计学院2024级的18名同学,在琴台馆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让思想与艺术相互碰撞,同学们更是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创作出了一系列兼具思想内涵与专业特色的实践成果,为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增添了绚丽色彩。
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环境设计学院在武汉市美术馆琴台馆开展“德美共育”实践教学课。
文创巧思融古今,以设计诠释文化自信与红色基因
文创设计组的同学们将深刻的理论感悟倾注于指尖创作,让文化意蕴在精巧设计中焕发新生。何金涛同学的作品《青山绿水 金缕云纹》徽章,巧妙提取传统云纹的灵动韵律,又融入现代生态理念的鲜活意象,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深刻发展理念,凝练成一枚可佩戴、可传递的艺术符号,让环保思想随饰品流转,兼具美学价值与精神内涵。李丹同学则聚焦红色文化与校园底蕴的双向赋能,其创作的《中南 红韵赤岗》文创冰箱贴,以明快热烈的色彩勾勒精神底色,用简练大气的造型定格校园记忆,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昂扬的时代精神融入日常物件,让红色基因在生活场景中自然传承。
何金涛同学《青山绿水 金缕云纹》徽章设计。
李丹同学《中南 红韵赤岗》文创冰箱贴设计。
画笔定格时代景,以写生描绘人民城市与匠心传承
绘画创作组的同学们以笔为媒、以景为卷,用细腻笔触捕捉时代气象,让思想深度在色彩与线条间自然流淌。阙慧同学的水彩写生《琴台馆外观》,精准捕捉到建筑线条的利落与自然环境的温润——玻璃幕墙映照着蓝天白云,绿植环绕衬托建筑恢宏,生动呈 现出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尽显城市文化空间的大气度。陈文茜同学的作品《蓝染工艺——文化自信的传承创新》,则将视角投向非遗文化的当代活化,画面中,蓝染织物的靛蓝底色配以凤鸟纹、云雷纹等荆楚元素,设计现代纺织用品,既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素雅之美,又凸显了非遗“现代生活”的创新路径,深刻诠释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意义。左华华同学的《曲幕映天:琴台美术馆的时空褶皱诗》更具艺术思辨性,她以极具想象力的构图打破空间局限,让美术馆的曲面穹顶与天空的流云形成“时空对话”,仿佛将建筑的静态之美转化为流动的诗意,尽显新时代青年设计师独特的艺术视角与创新思维。
阙慧同学水彩写生作品《琴台馆外观》。
陈文茜同学作品《蓝染工艺——文化自信的传承创新》。
左华华同学作品《曲幕映天:琴台美术馆的时空褶皱诗》。
镜头叙事见真知,以Vlog解读奋斗精神与时代变迁
Vlog记录组的同学们拿起镜头化身“时代观察者”,以影像叙事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让深刻思考在镜头流转中层层递进。严凤艳同学的作品《一件作品的双重解读——从〈室内〉窥时代变迁:在旧物中读懂奋斗的力量》,以美术馆内一件名为《室内》的展品为切入点。她细致拍摄展品中的老家具、旧装饰,通过镜头语言挖掘物件背后的时代故事,从过往岁月的奋斗痕迹,延伸到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生动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真理,让观众跟随镜头一同感受青年学子从艺术观察中汲取精神力量的思考历程。廖悦彤同学则聚焦作品的隐喻内涵,其创作的《琴台美术馆作品解读之鞠腾的“画蛋”重思——蛋塔》,以“蛋”这一经典意象为核心展开解读。她结合作品造型与时代背景,深入剖析“蛋”所象征的“基础”与“新生”——既隐喻新时代青年需在社会有序发展的“坐标系”中夯实基础、找准定位,又强调要坚守内心热爱、保持创新初心,让“守正创新”的时代内涵在镜头解读中变得鲜活可感。
严凤艳同学短视频作品《一件作品的双重解读——从〈室内〉窥时代变迁:在旧物中读懂奋斗的力量》截图。
廖悦彤同学短视频作品《琴台美术馆作品解读之鞠腾的“画蛋”重思——蛋塔》截图。
徐林林介绍,此次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探索“德美共育”背景下“思政+专业”融合育人模式的一次成功突破。课程紧扣“感悟思想伟力,践行设计为民”核心主题,精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引导未来设计师走进真实文化场景,在观察、创作与思考中沉浸式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让思政理论与专业实践产生深度共鸣。
“这些主题鲜明、形式多元的作品,正是同学们将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佳注脚。”徐林林强调,“它清晰印证了一个道理:当思政教育摆脱‘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与学生的专业特长、创作热情深度绑定,理论会在青年学生的创意中演化为能被‘看见’的色彩线条、能被‘触摸’的文创作品、能被‘感知’的镜头语言——它既是青年学子用专业所长诠释信仰、用创新实践传递理想的生动表达,更是‘思政+专业’育人模式落地见效的有力证明。”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