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光明日报》深度聚焦我校思政育人工作成效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2-06-27|浏览人次:7959

      6月27日,《光明日报》深度聚焦我校思政育人工作,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培育有“信”有“心”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题,对学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进行了深度报道。

   
    报道全文如下: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培育有“信”有“心”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用思政育人为青年立“信”

    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立足办学实践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为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努力回答好对思政课“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这三个关键问题。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学校党委直接领导,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二级教学单位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每学期与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调研,带头讲好思政课,让重视思政课的氛围在全校蔚然成风。

青年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

    “从2008到2022,‘双奥之城’北京是如何用设计惊艳世界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创新设计是怎样发挥独特作用的?”在一堂思政课上,一个个贴近现实、贴近学校、贴近学生的问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互问互答中被解答和升华,同学们凭借专业所学立志民族复兴的愿望愈发强烈。为了让每一堂思政课都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把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首要任务,紧扣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和青年认知规律,认真打磨每一堂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如今,课堂内外,适应学校特色、适应学生特点,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思政教学越来越多。
    如何用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做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美味佳肴”?学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双融合双促进,鼓励教师发挥创造力,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胆探寻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好方法,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课程思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学生文创作品《风雨征程 盛世欢歌——建党百年回忆录》。    

    “要结合00后大学生的兴趣点,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学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课上,张慧娟老师常常引用当下流行的热点素材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巧妙地将中华文明视觉语言元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的方式融入到课程里,既传授了专业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同样坚持“美育课也应该上出文化自信”理念,学校田筱源老师主讲的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美术鉴赏》,因其专业的讲解和丰富的思政元素,被湖北省美术馆纳入社会美育课程体系向公众免费开放。课程通过详细比较中西方美术各自的特色、风格演变等,向学生们展示了中国美术独特的魅力和对世界美术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们的文化自豪感,让学生们认同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用实践育人为青年塑“心”

    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道路上,学校主动融入国家发展需求,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创新开展实践育人,以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增信心、悟红心、践初心。
    2021年秋季学期,学校将多个学院的采风写生实践活动线路改到了乡村,10条精心规划的乡村路线让2000多名学生走进了田间地头,把艺术实践与课程思政融入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去,让学生们在最真实的劳动场景中锤炼专业本领、展示才能风采,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双丰收。    

学生采风写生实践活动走进乡村。

    2000余件手绘图、220套民居改造设计作品,1套3D动画漫游乡村规划方案……在学校环境设计学院“乡村振兴蕲春行”写生考察展上,学生们在写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各类作品,得到了蕲春县张塝镇党委的高度评价。将艺术写生搬进田间地头,只是学校将教学实践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学校先后与红安县七里坪镇、蕲春县张塝镇、罗田县匡河镇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20余项,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发挥学校艺术学科特色,让艺术创作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已成为学校艺术实践育人新常态。大三学生雷景杰观影红色电影《长津湖》后深受感动,利用自己的美术专长耗时40小时手绘还原长津湖烈士英容,此举被主流媒体报道,引发网友大量转载,广受好评;学校播音1903班团支部的学生们,通过查阅大量党史资料,携手搭建“红船”内景,录制《“船”越时空的对话》短视频,再现党的一大历史时刻,荣获2021年湖北省“百生讲坛”“金牌”团支部……一次次艺术实践、一份份艺术创作,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青年学子们爱党爱国的热情,让思想政治教育插上艺术实践的翅膀,以更生动鲜活的方式抵达青年人心。

播音1903班团支部《“船”越时空的对话》剧照合影。

 

用服务社会诠释青年“担当”

    在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有一支持续用知识和爱心开展美育支教服务的“五色阳光”志愿服务队。服务队连续7年为属地江夏区鸿华希望小学、杨桐小学的孩子们送去美术、音乐、舞蹈等丰富的美育课程。今年服务队首次开通了线上支教服务,与2所小学共同打造“云”上美育课堂。近年来,这支队伍收获了大大小小近10项荣誉,被共青团湖北省委授予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称号,并入选年度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特色案例。

  “五色阳光”志愿服务队连续7年为孩子们送去美育课程。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也有一支来自学校的设计扶贫队伍。自2019年6月起,学校派遣设计扶贫小组进驻理塘,协助当地开展设计帮扶工作。在最初的三个月,来自学校公共艺术学院的4名同学驻扎在理塘县,他们克服高原反应和生活习惯的差异,用敬业的态度和专业的设计水准,完成了8个大项、181件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和改造工作,获得当地好评。直到现在,这支设计扶贫小组仍有2名同学坚持驻扎在理塘,协助当地文旅集团完成相关项目,持续用设计的力量助力理塘文旅事业的发展。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学校携手全校师生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师生们主动上一线、下社区、入村湾,以志愿行动为抗击疫情筑起坚固防线,不少学生成为“主讲人”,在抗疫过程中经受了磨练、收获了成长。退伍大学生黄晴怡拿出自己全部退役安置金10万元捐给武汉慈善总会;学生郑嘉薇和全家人一起为汕头援鄂医疗队采购紧要物资;为回报沈阳医护人员的援鄂之情,学生马思原跨越1800公里到沈阳加入“红马甲”的队伍……学校高度重视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将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变为现实教材,汇编《听他们说》战疫故事集,在师生中广为传阅,实现思政“小课堂”和战疫“大课堂”同频共振。

《听他们说》战疫故事集在师生中广为传阅。    

    今年,在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招聘中,又有一批毕业生在援藏援疆校友们的感召下,希望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近五年来,学校有近百名毕业生先后参与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新机制教师、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他们在边疆、在基层、在农村绽放青春之花,真正用行动诠释着青年人的担当。
    从润物无声的思政小课堂到实践育人的社会大课堂,从引领青年学子树立信仰信心到培育出心系祖国人民的武设学子,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育人格局逐渐形成。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紧紧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和使命,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江淼 熊旸 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