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关注我校优秀毕业生高原创业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3-12-25|浏览人次:1493

    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以我校优秀毕业生刘莎莎创业事迹为典型,报道巴塘县成就青年高原创业梦。

全文如下:

在“高原江南”孵化青年创业梦想  

    老家在河北的刘莎莎因生活在藏地高原,脸上被强烈的紫外线烙下了红红的印迹,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高原红”。

    今年是刘莎莎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创业的第二年,由她创办的巴塘星火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参与设计了巴塘县新青年之家等多个项目,在当地小有名气。

    一定程度上,巴塘县社会力量发展中心集群是像刘莎莎这样的青年创业者的港湾。在这里,从创业设想到项目孵化再到成熟发展,创业者能得到场地支持、技能培训、市场拓展、资源对接等全方位、一站式保障服务。

  为青年打造创新创业的有益环境,呵护从高原上“长”出的创业梦想,这是团四川省委在定点帮扶巴塘县过程中的工作重点。对此,团四川省委发挥共青团的优势,联合各定点帮扶单位、受扶地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了巴塘县社会力量发展中心集群和巴塘县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器,帮助巴塘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为乡村振兴留住青年人才

  刘莎莎和藏地的结缘有些偶然。2019年,在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读大三的她报名参加了“设计助力精准扶贫”项目,来到甘孜州理塘县,参与设计了理塘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多个建筑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刘莎莎被川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所吸引,与藏族同胞建立起了深厚友谊,也对藏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川西当地特殊的建筑技艺尤其令她着迷。“一面墙修3年,第一年把墙垒起来,第二年在墙里加入材料,第三年进一步加工。”在她看来,这种技术中蕴涵着哲学,让建筑与季节自然融合,在时间的沉淀中显露美感。

  2020年毕业后,刘莎莎在河北老家找了一份工作,但在日复一日的繁杂事务中,她觉得自己的创作灵感要被消耗殆尽,希望找到一片能自由创作的地方。在与父母沟通后,她决定回到让她念念不忘的甘孜州。

  2021年,在团甘孜州巴塘县委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她成立了设计公司,正式承接设计项目,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当地村民,服务乡村发展。

  面对巴塘对青年人才的需求,团四川省委正积极推进当地人才引育的工作,将巴塘县确定为成都理工大学的支教点,引入9名研究生在巴塘支教。团四川省委还组织举办巴塘乡村人才培训班,组织致富带头人赴外地考察学习。

  巴塘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舒凤说:“乡村振兴,就需要这样的青年人才。”

帮助青年成就创业梦想

  如何帮助像刘莎莎这样的青年在巴塘创新创业?

  张舒凤介绍,为更好凝聚“青年力”,今年年初,在团四川省委等单位的支持下,巴塘县社会力量发展中心集群建立起来,服务巴塘县青年创新创业的事业。

  巴塘县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器里的一家咖啡小店,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店主是藏族姑娘格秋曲珍,笑容灿烂,以至于人们难以发现,她其实是一名双目失明的残障人士。

  2017年,格秋曲珍从四川省藏文学校毕业后,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眼睛慢慢失去了光明。当时,她一度自我封闭,不愿跟外界有过多的交流,也不想去面对自己的眼睛。但2021年的一场活动中,格秋曲珍被盲人演说家尼玛旺堆的话触动:“如果彻底不能看见了,依然要接受自己,对生命保持热爱,热情地过好生活。”

  格秋曲珍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2022年,她在巴塘县青年之家认识了时任团巴塘县委书记的张舒凤,后来她被录用为青年之家工作人员。随后,她又参加了团县委组织的短视频竞赛,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8000元奖金。

  张舒凤发现,格秋曲珍喜欢喝咖啡,便鼓励她学做咖啡,练成一门养活自己的手艺。今年,中心集群请来了专业的咖啡师,为格秋曲珍等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看得见的人拉花会更简单。”格秋曲珍说。学习的过程虽然困难,但格秋曲珍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手艺,靠着数数,她掌握了拉花的形状和程度,但她还是很谦虚,“还要继续进步”。

  今年6月,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格秋曲珍的“卓玛仓康”咖啡馆入驻巴塘县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器,她还与前来指导的咖啡师一起打造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咖啡品类:有着高原气息的青稞碎咖啡和醇香浓郁的牦牛奶拿铁。

  巴塘县社会力量发展中心集群今年4月揭牌运行,与巴塘县健康文明促进协会、巴塘县冈拉梅朵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等5家社会主体签订入驻协议,培育“浙里学堂”等4个特色项目。

  团四川省委发挥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计划每年投入资金20万元,培育本土化、专业化的乡村振兴青年人才队伍和社会项目。

  “希望能鼓励更多像我一样的残障人士自信自强。”格秋曲珍说。

  激活高原乡村振兴动力

  导演罗松格列家在西藏林芝。2021年,他来到巴塘,拍摄格秋曲珍的故事。这一过程中,他感受到巴塘文化的迷人,“在巴塘,既像到了西藏拉萨般,有浓烈的藏文化气质,又能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

  “这里的村民很包容,不排斥摄影师,愿意被记录。”罗松格列被这里的文化环境和创业政策所打动,于是在孵化器成立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希望在这片创作的热土上,挥洒自己的灵感和创意。

  社会力量在巴塘的乡村振兴事业中特别被强调,这也是罗松格列选择留下的原因之一。

  今年6月,巴塘县社会力量发展中心集群收集整理并发布公共服务项目需求,共涉及资金223万元,共征集到申报项目52个,最终达成公共服务购买意向共计14个项目。罗松格列的《“阿若,巴塘!”影像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入选项目(非定向类)名单,获得了资金支持。

  “阿若”在藏语中意为“你好”,罗松格列计划去采访巴塘县各个村子里的村干部,让他们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通过影像呈现生动鲜活的巴塘。“我的初心就是用纪录片的形式讲高原上的故事,现在有了支持,我更有动力了。”他说。

  张舒凤介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激活内生动力、赋能乡村振兴,是巴塘的新思路,希望实现“开放团结、互助共生”的目标。

  “乡亲们有特色农副产品,但没有销路,好产品变成了滞销产品。”今年10月初的巴塘美食周,巴塘冈拉梅朵农产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扎西曲珍帮助乡亲们卖出了2300斤苹果,这也是该公司在孵化器成立的初心——解决销路问题。

  不过如今,扎西曲珍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公司的小伙伴都没接触过电商,但农产品只有进入电商才能进一步扩大销路”。

  正是在中心集群的牵线搭桥下,扎西曲珍认识了云南一家电商公司的负责人,双方正计划开启一场推介巴塘农产品的专场直播,请乡亲们当主播,推荐特色产品。

  目前,中心集群已吸引一批优质智库资源,孵化了一批在地社会主体,发掘了一批本土乡创人才,集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器、社工孵化培育中心、人才之家等7大平台于一体。张舒凤坦言,如今他们仍在探索孵化器的运营机制,希望孵化器能陪着青年一同成长,“我们的工作既要契合青年的需求,也要能推动巴塘的发展,实现‘双向奔赴’”。

  在张舒凤看来,不管是动员社会力量,还是“精心孵化”,这一过程就像是在“种树”。如今,她最大的希望就是,经过孵化之后,这些青年的创业项目早日长成参天大树。